2024年,上海入选国家首批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试点城市★,共有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,全国排名并列第一。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9.2万个★★★,密度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,建成运营全国首个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。已培育形成34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★★,相关平台年营收入超235亿元。此外,上海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★★★、首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协会(会员单位超过400家),持续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优化提升。到2024年底★★★,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超过1800亿元。
一是加快与新兴技术融合发展★★。工业互联网是强调互联互通、数据导向的全新工业生态,先天具有强融合属性,是5G★、、等数字技术规模应用的基础底座。未来,上海工业互联网要紧跟数字技术发展趋势,加快融合化发展★★,努力打造一批全新形态的“5G+工业互联网★★★”★★★“工业互联网+区块链”“工业互联网+大数据★★”“工业互联网+大模型”典型应用。要深化“工业互联网+绿色制造”,大力推动智能绿色技术应用,建设推广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★★★,加快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★★。
有利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韧性水平。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、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,较早、也更直接地感受到国内外环境变化。工业互联网能发挥新技术★★★、新模式促进产业资源整合★★★、抵御断链风险的优势,有利于重点产业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。如:上海核工院自主研发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核电平台,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设计、制造、运维协同水平,核电关键设备自主研发效率提升20%,减少重复建模量30%。
五是持续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环境★★。久久为功,精心构建上海数字生态,促进关键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★★★。支持产业部门★★★、社会组织、头部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,有效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与创新链★★★、人才链★★、资金链协调发力。探索设立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加强对工业互联网领域创新型企业、★“独角兽★★”企业的投资。高质量建设与运营公共服务平台,强化工业互联网基础服务供给★★★。探索建立地方性工业互联网人才评价机制,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,根据产业需要★★★,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。
四是分行业梯度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★。上海工业门类多,部分工业基础设施建成较早★★,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★★★。要提倡★★“先转型带动后转型★★★”★★★,分行业梯次化演进,逐步推进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。鼓励和支持“链主★★”型企业作为行业先导,打造设备、产线★★、工厂等各环节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的“样板”,中小企业“学样仿样★★★”★★★,行业转型软硬件成本进一步分摊降低★,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从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角度来看,上海工业互联网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化创新发展:
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,要持续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劲动能,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存在不少挑战★★,如★★:能彰显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的超级场景还较少★;工业软件等少数核心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;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★★;好用、实用、管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的市场供给还不够★★★。
2017年以来,上海实施“工赋上海★”行动,强化政策“组合拳”★,一以贯之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★,总体发展水平持续居全国第一梯队。
有利于驱动数字新技术应用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,各类数字技术日新月异、蓬勃发展★★★。工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工业领域的互联互通、融合发展★★,为人工智能★★★、云计算★★★、区块链等多种新兴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。如:微创自主研发国内首款运用5G+AI技术实现超远程手术的四臂腔镜机器人,核心软硬件全面打破技术壁垒;中微汇链应用技术,打造We-Linkin数字供应链体系,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10%以上★★★,供应商寻源效率提升20%以上★★★。
有利于助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。工业互联网可以促进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,优化生产要素★★★、数据要素、碳排放之间的合理配置,加快传统产业(尤其是高能耗企业)的绿色化改造★★★。如:华谊新材料建立丙烯反应工段AI算法模型★★★,加强物耗、能耗数字化管理,实现了原料耗损降低20%,单位产品蒸汽消耗量下降38%★。
有利于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★。上海的传统产业体量大、成熟度高、门类齐全★,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。工业互联网全面变革传统制造模式★、生产组织方式与产业形态★★,加快传统工业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重塑优化。有关数据显示(至2023年底),通过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,上海规上工业企业平均降本8.4%、提质7.14%★★、增效10.7%★★★。
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★★★、应用模式和全新工业生态★★★,通过对人、机、物的全面连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★★,成为推进上海新型工业化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加速器★★★。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★:
三是★“线面结合”推进规模化应用。“线★”上,强化★★★“工赋链主”培育,推进“链式转型★★★”,高质量打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★★★,解决产业链长链条★、多供应商难以协调等共性问题★★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升。“面”上,深化工业互联网“平台+园区”融合发展,以上海特色工业园区★★★、产业集群为承载,加速区域数据资源的集聚★★、整合与共享,促进区域企业数字化“抱团升级★★”★★★。牵头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建设★,联动苏浙皖,加快工业数字化标准协同,探索打造一批跨区域的数字供应链、智能工厂网络等试点示范。
二是进一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国产替代。基于上海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需要,牢牢掌握自主可控能力至关重要。要围绕工业软件、智能控制硬件等关键环节★★★,打造若干创新联盟★★,联动“政产学研用”各方★★★,统筹规划核心技术攻关★★★。进一步强化专项扶持,着力打造若干具备工业底蕴★、核心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科技企业。支持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★★★,加快对数字化关键环节开展并购重组。结合工业领域设备大规模更新契机,在全市推动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产品加快创新突破和国产替代★★★。
网创新发展战略”★★。12月8日★★★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“新思想引领新征程”专栏播出了一则报道《提供强劲动能》,介绍各地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实践★,并指出我国已启动上海等十个首批★★★“5G+工业互联网”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。上海作为国家工业互联网的先发城市,近年来,按照习的一系列重要指示★★★,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布局与创新应用,在服务